“这里名叫1号院,是史喇口村开展旅游建设最早改造的房屋。”回忆起村子在这一年中经历的变化,甘肃省兰州新区中川镇党委书记施承岩不由感慨。建设之初,不少村民难以接受如此大动干戈的工程,响应的人寥寥无几,直到1号屋的屋主愿意尝试,工程才得以开展。对于中川镇领导班子而言,这里就是一切的开始。
记者向屋内看去,精心设计的院落里布满绿植,家具、墙面焕然一新,各个房间已经“升级”成招待游客餐饮的包间,全然看不出过去破败的痕迹。以1号屋的改造为契机,一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史喇口村上演。
乡村旅游兴起 老屋成了“抢手货”
登上史喇口村的望远平台,一侧能看见飞机从跑道直冲云霄,另一侧则可以俯视村子的全景。这样的景象也充分体现了村子地理位置的特点:地处兰州新区核心区域,史喇口村毗邻中川机场,即将竣工通车的兰张三四线高铁穿村而过,南接机场高速,北连景中高速,机场环线、机场高速纵贯南北。史喇口村是省内唯一一个实现机场、高铁、高速立体交通全覆盖节点枢纽村。
然而,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并没能阻止村里人口的流失。随着年轻人逐渐搬迁到城里生活,史喇口村只留下了老人和无人管理的空房。大部分村民在机场务工,虽然有工可做,收入却并不高。如何盘活村里的资源,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成为了施承岩等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随着中川机场的扩建以及乡村旅游逐渐兴起,空置房屋成了史喇口村独特的资源。“我们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流转至镇属国有独资企业统一收储,再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乡村振兴旅游规模化建设,包括民居改造、道路修建、景观及环境卫生提升等。”施承岩说。
放眼望去,记者注意到这些翻新的民居仍然由青砖与稻草漆搭建而成,保留了当地房屋特点,屋内天然气管道、污水管网铺设一应俱全。史喇口乡村旅游景区负责人汪春波特别强调,村里的建筑风格按照节约、立旧和原生态的思路,在改造中极力展现乡村的独特韵味,精心保留那份浓厚的乡土气息,既要“留得住绿水青山”,也要让人“记得住乡愁”。同时,对内部构造加以巧妙改造和提升,既完整保留了传统农村老建筑的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又及时配备了现代化的配套设施。
改造也要遵循自愿原则
史喇口村过去一年的“蜕变”,并非想象中那样顺利。
“我们刚开始提出设想时,很多村民并不看好,觉得这样做没收益,还会破坏一直以来生活的老屋。”施承岩回忆,他带着中川镇领导班子告诉村民们改造后的好处,让村民们感受到他们想让村子实现振兴的决心。最终,1号院的屋主率先参与到房屋改建中来,这才让项目得以开展。村民们看到焕然一新的房屋,也纷纷加入进来。
“有些村民虽然在外,但希望老屋能够保留原貌,留下一份念想。对于类似的情况我们也十分理解。”施承岩指着不远处几座原封不动的老屋告诉记者,所有改建工作完全按照自愿原则开展。
除了对老屋本身进行改建,打造特色品牌也十分重要。汪春波介绍,景区策划了特色民宿集群、特色餐饮院落集群、室内休闲娱乐集群、户外田园休闲集群和服务配套集群五大项目集群,针对不同游客需求配套林果采摘、露营娱乐等建设项目,打造主题化、生态化、乡土化、乡愁化的临港田园乡村。
“我们今年五一才刚刚开园,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没想到能来这么多的游客。”走在乡间小道上,到处都是采摘、露营、团建的游客,为沉寂已久的老村带来了崭新的活力。施承岩一边感叹一边介绍,从民宿到摆摊到务工,村民每年能增加数千元的收入,也让年龄大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外来居民驻扎:要将传统文化带给游客
史喇口村的“蝶变”不仅带动了当地百姓,也吸引了外来人口来此居住。
走到一间大平房前,一阵扑鼻的醋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过去,这里是史喇口村的办公室,如今已经改为当地的古法酿醋店,游客可以参观古法酿醋流程,参与制作体验。
酿醋师傅满庭福过去住在中川镇里,紧随着史喇口村的改建,去年10月他从镇上搬到这里居住。“古法酿醋很讲究手法,也是我们当地比较有名的传统文化。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古法酿醋的文化。”他说。
通过史喇口村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为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中川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共进提供样板——对此,施承岩自信满满。不满足于现状,对于未来他还有很多考虑:“目前完成的只是一期工程。二期计划投入1.3亿元,从村里三个社中挑选150户院落,进行乡村振兴旅游规模化建设,包括民居改造、道路修建、景观及环境卫生提升等,为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注入新动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环保-360环保管家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360hb.cn/index.php/2024/07/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