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利用和最小程度的消耗及环境影响”为宗旨的绿色设计,使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
物流企业要把环境责任纳入自己的战略管理中,积极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全球经济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意味着以后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绿色供应链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代表了未来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
英国论文格式的物流活动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站在物流与环境共生的立场上来不断推进物流管理的全方位发展,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绿色供应链循环物流系统。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的基础上。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对下一代的影响,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就是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所以,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把围绕着核心企业的整条“链”看作一个集成组织,并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的选择、采购、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直到废弃后回收利用的一系列增值活动过程,进行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利用和最小程度的消耗及环境影响”为宗旨的绿色设计,把“链”上的各个组织都看作合作伙伴,对整条“链”上涉及的组织和活动进行集成管理,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绿色供应链管理源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物流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环境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除了实现经济利益目标外,还强调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它有如下特点:
1、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在流通领域中,众多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冗长复杂的流通渠道使消费者的反馈速度慢而凌乱,甚至失真,使供应无法协调,物流企业无暇顾及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与优化,既顾及经济利益,又考虑环境效应,使各环节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而迅速的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厂商据此做出快速反应并保证供应。
2、促使物流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是其成功的关键。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等处理的自动化,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在绿色供应链整体中,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要求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这就促使物流企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生产与流通规模越大,越要考虑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问题,则越需要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手段现代化。
3、可以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消耗。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环节都达到优化,采用先进的设备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利用和最小程度的消耗及环境影响,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大大缩短流通路线,从而有效的减少流通费用。
4、可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由于需求的业务流程各不一样,而物流、信息流是随价值流流动的,因而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应按照客户的业务流程来“量身定做”,使物流服务灵活多样,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下主要物流环节的绿色化运作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的有运输、仓储、包装和流通加工四个主要环节。绿色供应链管理下这些环节如何绿色化运作:
1、绿色运输。运输是创造商品空间价值的物流活动。运输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能耗、对大气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现在大部分运输工具都需要消耗燃料,燃料的过分耗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且交通运输工具排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产生的噪声污染,都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降低了环境效应。二是大量的流通运输导致道路需求面积的增加,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也会损害道路周边植物的健康生长,加剧了生态失衡。三是运输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如有些商品特有的气味等。绿色运输需要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原料作为动力。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已大大饱和的时候,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大城市的运输车辆减少,减轻城市的污染压力。另外,优化运输线路、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降低空载率、减少运输事故的发生等等,都是运输绿色化的有效措施。
2、绿色仓储。仓储是指通过仓库对物品进行储存和保管。现代仓储业已向供应商与消费者两头延伸,具有核查验收、分拣、配货、加贴标签、重新包装等诸多功能。使得仓储过程中要注意非绿色因素的影响。如仓储过程中的物资损耗、异味污染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绿色仓储是指采用先进技术设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储存和保管。在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资源,一种商品的生产逐渐趋向于在生产该种商品最经济的地区进行,这样就必须加大运输功能,而通过绿色仓储活动可以平衡运输的负荷,减少环境污染的几率。
3、绿色包装。包装是在商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为保证商品的价值和形态而从事的物流活动。包装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英国论文格式一是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二是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应。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包括: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商品流通过程中尽量采用可重复使用的单元式包装,流通部门主动的协助生产部门进行包装材料的回收及再利用。
4、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可以看作是生产加工在物流领域中的延伸,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加工,是提高商品附加价值、促进商品差别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流通加工的内容一般包括装袋、拴牌子、贴标签、配货、拣选、分类、混装等。流通加工中的非绿色因素表现为加工中资源的浪费或过度消耗,加工中可能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等。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三、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对策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在我国都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在推进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可采取以下对策:
1、积极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决不是一件简单和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企业的积极实践和不断努力的结果。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推行支持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体系。可持续最终要通过消费绿色产品来减少消费所造成的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绿色产品是一种无污染或低污染的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引起新的污染。因而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大大减少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要促进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上的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还未形成规模,因而与普通产品相比不具备价格优势。政府应直接以降低税收、减少上交利润的方式鼓励企业更多的生产绿色产品、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使其以同样的价格优势以及环保效应,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或政治环境,为绿色供应链实施创造前提条件。第三,加强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物流供应链瓶颈,为绿色供应链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2、要把环境责任纳入物流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企业只有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形象,才能融入社会中。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种社会责任就是环保责任。有观点认为把环境责任纳入自己的战略管理中,都需要一定成本,包括高标准引入所带来的成本,通过认证所需要的费用,环保设备的购买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但动态地看,企业通过绿色管理反而会降低成本。因为从长期看,环境压力的刺激使企业在环境投资改造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技术(绿色)革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降低企业成本还体现在:供应链上各企业原料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减少和无效工艺的消除等,企业也因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减轻了末端处置的负荷,使污染处置设施投资及其运行费用降低,通过对污染与废物实行源头削减从而避免了后续的环境风险与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如清洁生产比起末端治理就合理有效得多,因为清洁生产体系的引入只有在开始引进时才花费一定的设备成本,此后,它可以通过把生产中的废物能源化成多种科学手段,有效地减少了污染,为企业节约了资金。
3、从战略角度选择合作伙伴,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战略性合作伙伴,并使其成为有机的关联整体。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选择获得环境认证的企业为绿色供应链的战略伙伴。第二,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合理布局。第三,在生产系统上对众多供应商的资源进行统一的集成与协调,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加快人才培养,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与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发挥专业化物流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建立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已是当务之急。应注重对专业职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综合管理知识和战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发布者:XuJing,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360hb.cn/index.php/2024/07/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