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提出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更好地思考和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的相融性问题,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427日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以此为标志,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为国际社会所接受。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推向行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

绿色供应链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目的是满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会责任的商业需求,提升企业的整体优势及未来竞争力,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副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其基本目标是环境保护与资源优化利用。因此,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绿色设计、绿色机械制造工艺、绿色评价方法和决策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战略意义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资源使用量的急剧增加,已造成了对资源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数国家相应的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

由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消费,其间要经历很多生产和流通环节。因而,绿色战略就不仅是某个工艺、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虽然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并没有充分考虑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没有考虑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

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了解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整体水平,对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相关情况作了问卷调查,20042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情况又作了问卷调查。[2]结果表明:(1)我国企业界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2)我国企业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3)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水平较低等。

对供应链理论的认知、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正是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策略。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也受到了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制约,下面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

与“供应链管理”相比,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刚起步阶段。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绿色管理意识相对淡薄,供应链上各种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以包装物回收率为例,我国就存在很大差距:纸包装回收率,美国为47.8%,日本为37.1%,我国为20.4%;玻璃包装回收率,西欧国家平均为30.5%,日本为49%,我国为20%;对塑料包装,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回收利用、焚烧和深埋处理三种方式,达到100%的回收率。其中,西欧国家平均回收利用率为15%,焚烧率30%,深埋率55%;日本回收利用率5%,焚烧率70%,深埋率25%;美国回收利用率为10%,焚烧率5%,深埋率85%;我国对于塑料包装的回收率仅为10%。[3]联合国统计署的几组数字也是触目惊心:(1)1999年全球绿色消费总量达300亿美元,有80%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进行绿色消费,我国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绿色产品消费额仅400亿元人民币。(2)我国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的2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是世界水平的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3)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是日本的7.02倍、美国的3.52倍、德国的5.62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4]

三、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发展的因素

1.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

(1)成本和收益的困扰。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并且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企业也必须为实现绿色供应链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的投入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是很多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供应链其他成员企业关系的维持与环境管理的冲突。与一般供应链管理相比,由于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了环境管理,所以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对信息集成与共享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原材料产地、供应商信息、产品成分等重要商业信息都将为供应链上成员企业所共享。因此,企业必须考虑道德风险和企业安全。如何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以有效的方式共享环境信息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和理论的不熟悉,多数企业在确立企业战略时忽视了绿色管理这一指导思想。

2.企业外部的制约因素

(1)供应链实施绿色管理思想没有得到普及。从政府部门看,大多数政府部门仅关注供应链末端环境治理工作,不能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企业经营者看,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和跟踪监督管理,企业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成本远小于实施绿色管理引起的管理成本,因此阻碍了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消费者看,消费者片面追求产品是否绿色、是否安全,而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是否绿色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能给予企业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改变供应链上存在的环境问题。

(2)我国在物流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而相关法律、法规应促使这些成本内部化,从而推动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如美国佛罗里达州推行的《废弃物处理预收费法》规定,只要达到一定的包装物回收利用水平,包装容器生产厂商即可申请免除废弃物税收,鼓励企业对包装物回收利用。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情况不理想,很多重要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相当一部分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如沱江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对肇事企业的罚款只有100万元。刑法虽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但全国因污染环境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寥寥无几,从而带来的后果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5]

3.我国暂时没有形成成熟的物流标准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方面虽然有国家标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没有得以普及应用。我国对于物流活动环保方面的标准就更为缺乏,致使我国企业至今没能形成绿色管理的观念。我国自1998年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制度后,只有近百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而对于该系列标准的实施,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也存在较大的距离。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方法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

目前“绿色”这个概念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等。“绿色”被认为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本文绿色供应链的评价,通常是以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为基准,当对环境的影响符合标准时,即认为是绿色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绿色供应链是以传统的供应链为基础,并结合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应用技术,其目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通常采用开发新型供应过程、优化或改进传统的供应过程这两个方面来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环境效益显著的行为,也是供应商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环境评价,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罚款,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因此,绿色供应链的环境评价是一种战略经营决策,使制造者无论从经济社会方面,还是从环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应根据上述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内容,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绿色设计评价主要是对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可拆卸设计和可回收设计进行评价,绿色材料评价主要是对绿色材料的加工属性、环境属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绿色供应评价主要是对供应商和物流进行评价,绿色制造评价主要是对工艺设计、资源、生产设备和环境保护进行评价,绿色流通评价主要是对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进行评价,产品废弃阶段主要是对回收再用、循环再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进行评价。

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方法

产品供应链绿色性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解决评价对象多因子模式识别和排序问题。由于以上方法在建立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液体污染、噪声污染和清洁程度等很难定量估计,在决策中,只能借助专家的意见。而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既有坚实的理论背景,又能客观反映专家和决策者主观意见的简单、合理、可靠的数学结构方法。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事物的推理、判断、预测和决策等智力行为通常都是在问题领域的信息不完全、不确定、不精确或模糊的条件下进行的,其推理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从而产生合理的决策规则而形成有用知识的过程。[6]粗集理论(Rough
Set)
是由波兰科学家帕拉克(Z.
Pawlak)
教授提出来的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学习、发现的新方法。目前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较新的学术热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关注。

产品供应链绿色性的决策涉及技术、经济、企业素质、企业实力、环境和产品特点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的复杂决策问题,其绿色性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供应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采用上述理论,把AHP法、粗集理论和理想解排序法相结合,求得环境综合评价的最优解。

五、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1.健全企业内部环境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决断力和创新力,而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人对其概念和原理并不了解,因此,要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要转变观念,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把公司利益和环境利益放在一起考虑,根据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从组织结构到业务流程多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协作,降低成本,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长期良性发展。

(2)企业管理人员要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学习其他企业成功经验。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尽管一些具体的行业案例处于特定的行业,具有自身特点,但是就每个成功企业所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说,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策略和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如欧盟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实施的环境保护专题(WEEE)和欧洲议会指令(ROHS)

(3)企业应该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规范自身物流活动,同时有助于我国企业冲破绿色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降低外国绿色壁垒带来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企业应该积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重视系统升级,构筑和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支撑。

(5)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物流外包业务,应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整合优化供应链,作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工作。[7]实施绿色采购,根据企业的需求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减少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库存量。对有害材料尽量寻找替代物,对企业多余的设备和原材料要充分利用。

(6)企业应主动与供应商及其合作伙伴在环保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优化整体资源配置和环境效益,结成绿色供应链战略伙伴。通过项目合作、利益共享、合同约束、培训支持等活动,增进绿色供应链中相关企业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2.完善企业外部环境

(1)加强政府的引导,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政府为了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对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给予财政补贴。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借鉴国际经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优惠贷款。[8]同时要做好宣传,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广大群众和企业对环保、绿色市场营销理念、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促进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监督企业绿色制造。

(2)调整税制结构,完善税收体系。现有税收体系应该规定不同的税额,鼓励节约资源,减少消耗。借鉴国际经验,开征环境保护税,本着“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确定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通过税收杠杆,实施税收激励机制,鼓励循环经济产业,加快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发展。

(3)排污收费定价,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使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把循环利用废弃物转变为企业降低环境使用成本的一个经济途径,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容易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按照“污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9]原则,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我国还应该大力推进环境标志制度,鼓励绿色消费,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多考虑获得标志的产品,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促使制造商生产更多有益于环境的绿色产品。

(4)加强对供应商的环境管理。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够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10]最后使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5)加强用户环境保护意识。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并且对绿色供应链闭环的每一个环节给予精心制定和计划,以达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系统优化,实现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废弃物利用与循环等多个环节的支持,推进全球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者:XuJing,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360hb.cn/index.php/2024/07/7068/

(0)
XuJing的头像XuJing绿色贡献者
上一篇 2024-07-27 01:19
下一篇 2024-07-27 01: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